各教学院:
为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持续推进我校“互联网+”大赛成绩再上新台阶,遵照“及早行动、系统组织”原则,学校决定启动2021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培育工作,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赛对象
全体在校学生和毕业5年内(2016年6月以后)的毕业生。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并支持跨学院(部门)组建团队。每个团队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成员。
二、目的与任务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旨在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力,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以大赛为抓手,引导和开展教学方法、教师能力、管理制度改革和创新;推动科研成果与赛事相结合,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培育、遴选和推荐参加2021年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市赛和国赛。
三、项目类型和要求
大赛设3项主体赛道: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其中,高教主赛道项目根据参赛项目所处的创业阶段、已获投资情况和项目特点,分为创意组、初创组、成长组、师生共创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项目根据项目性质和特点,分为公益组、商业组;职教赛道项目分为创意组与创业组。
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注意以专业为依托,注重专业与项目本身发展的逻辑性,从项目发展需要出发,合理组建项目团队和指导教师教师团队。具体要求参照第六届赛事要求执行。
参赛项目不只限于“互联网+”项目,鼓励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参赛,根据行业背景选择相应类型。往届市赛二等奖、三等奖项目仍可报名参赛。
四、项目数量
各教学院重点培育种子项目要不低于4项,可兼顾不同赛道和项目类型。鼓励其他部门、处室的教学、管理、科研等老师积极申报,可联合教学院共同申报。
五、日程安排
1.项目挖掘和培育(2020年9月—2021年3月底)
各教学院召开专题工作启动会,积极宣传动员、组建团队,挖掘和培育项目。
2.项目申报与遴选(2021年4月初—4月中旬)
各教学院组织组织完成院内选拔赛,按通知要求推荐项目参加学校决赛,学校组织评委专家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审,遴选晋级市赛的种子项目。
3.项目打磨与指导(2021年4月中旬—5月中旬)
针对遴选晋级市赛的种子项目组织专门培训和项目辅导,进一步对项目进行完善和精心打磨,提升项目质量。
4. 市赛报名与提交(根据市赛通知日期)
六、其他要求
各教学院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加强赛事动员和项目挖掘与培育,广泛调动师生和创业校友的参与热情,把本项大赛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抓手,推进专创融合进程,引领学校人才培养范式改革,有效提升学生“敢闯会创”的素质与能力。
1.挖掘在校师生项目。全面梳理和挖掘本学院师生已有科技成果、创业项目及与革命精神传承、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相关的公益类项目,重点围绕具有较强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市场应用价值的项目或企业、具有较强实效性和可持续性的公益创业类项目,组建参赛团队,配备指导教师,充分利用微信、QQ、钉钉等网络媒介,加强线上沟通交流,根据项目特点及所处阶段确定拟参加赛道、组别并准备参赛材料。项目建设和孵化应继续同步推进。
2.挖掘创业校友资源。请各二级学院广泛发动各方力量,通过各种渠道挖掘本学院毕业五年内(2016年及之后毕业)的创业校友资源(包括回乡从事创业的校友们),进行参赛动员。毕业校友创业范围可涵盖社会、经济、生活、文化等各个领域,在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等其中某一方面有明显创新或竞争优势,所创办企业或公益组织已形成一定规模,产生了较大的社会价值或经济价值。对于已确定参赛意向的创业校友,请二级学院积极配备指导教师和在校生成员,协助校友共同做好参赛材料撰写及其他材料相关准备工作。
3.参赛项目须真实、健康、合法。无任何不良信息,项目立意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赛项目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抄袭、盗用、提供虚假材料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4.参赛材料准备。拟参赛团队应及早做好以下参赛材料的撰写和制作:1.商业计划书(word格式);2.路演PPT(5-6分钟,大小不超过20MB);3.1分钟展示视频(与PPT互为补充,大小不超过50MB);4.其他实证材料。
七、报送材料
各教学院于2020年10月20日前报送项目简介(附件)电子稿。
八、其他说明
本通知为项目培育工作通知,学校2021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通知及方案待市赛和国赛方案公布之后再行发布。未尽事宜参照第六届赛事要求开展前期准备。
联系人:王涛 宋发群 廖进
联系电话:72792282 邮箱:jwcsjk72792282@163.com
附件:项目简介PPT模板
教务处
2020年9月10日